王小强《给予树》
在王秋及三年组老师共同努力下,年级研究活动已经开展起来。老师们相继登场。第一次听的就是小强的《给予树》
每次听小强的课,都要报着些许的期待和关注。这次也是一样。
小强说话的声音太好听了,朗读的语气太好了,那是一种近乎标准的声音。所以也让我想到一位北京的名师——王文丽。
《给予树》教学的思路很熟悉,听了几节课,大都如此路数,这个教学方法是适合的。想到年级的研究主题——重点段的教学,自以为这是很合适研究的一篇课文,是有很大研究价值的。所以结束后,问小强,问年级的老师:
抓重点段教学有什么好处?
归纳一下众教师的“三言两语”,是不是这样:
好处一:突出重点,避免面面俱到,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如本课就抓住妈妈情感变化的三处内容,学生联系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学习,省时高效。尤其针对我校30分钟的课时,是很有现实意义的。
好处二:抓住主要内容,集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。如朗读的训练,三个内容就是三种语气,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三种语气,完成本课教学的朗读训练目标。还有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,其中“兴高采烈”“沉默不语”等词语都需要借助一定语言环境来理解,重点段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。此外,还有想象的训练、思想品质的引导等。
好处三:教给学生抓住重点学习的方法。这点小强认识的最深,说明还是很有进步的。是呀,教上为了不教,今天费劲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省事地教。学会最终是要在没个老师身上,每节课中学到方法,不断积累成自己的学习能力。抓住重点句段读懂文章这是一个普遍的方法。我们要引导每个孩子体会这种方法,注意这样方法,能自己总结出这种方法,这才叫方法的真正落实。当然,方法归方法,他还不是最终的目标,其中的“语言敏感度”“语言欣赏力”等能力训练才是最重要的。比如课文中有妈妈生气时想“她到底做了什么?”这句话是在猜测,所以老师一般要让学生想象:“你们想想,金吉娅会拿那些钱做什么呢?”同学们会说“买食品,自己吃了”“买玩具,自己玩了”“他玩游戏,把钱花了”“钱丢了”……但这只是表面,这些自然的想象背后还有妈妈的“不满”和“她怎么能这样”的气愤。所以,分析到这,再来朗读就不能只有“猜测”,应该还有“不满”“气愤”“发火”等,朗读的重音一定是落在“什么”上的。
好处四:积累词句甚至是段落。课文中的重点部分,往往是文章精华之处,通常是积累的对象。通过重点学习,在反复读,深入分析的基础上,再有意识地背诵,已经不是难事。
暂时想到这些“好处”,其它的,需要三年组和其他老师共同思考了。
最后问一句:三年的老师们,班级挂小黑板的钉子钉好了吗?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此文转载于
http://xinqiao.jlysy.cn/blog/user1/huofeng/archives/2006/9587.html